16 文远克城震弘惊(上)-《三国之最风流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除掉负责去挑拣羸弱不堪战者,逐之处营的魏越之外,余下的诸将都跟着吕布回到了县里。

    因为这次攻打颍川,是吕布到豫州以来,即将展开的又一次大战,可与上次他攻打汝南相提并论,可以预见得到,孙坚闻讯以后,十之八九,是会亲自带领豫州兵的主力来与吕布的战斗的,故是,吕布把原本分别驻於其所占领之诸县的那些将校,於前日都给召到了他的驻地。

    张辽、高顺、宋宪、郝萌、侯成、曹性、高雅、氾嶷等战将,或斗将,俱皆都在,济济一堂。

    众将都披挂着精良的铠甲,铠甲上分别绘画了各类的图案,有那喜欢彩色的,如高雅、氾嶷,还把衣甲涂染成了红、黄等色,且铠甲之外,多挂着锦绣绸缎织成的大氅、披风等物。

    唯有高顺,衣甲俭朴,既没有绘图於上,也无有涂抹色彩,更无什么装饰,坐於诸人中,竟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不过,包括吕布在内的诸将,却也没有谁对此感到惊奇。

    高顺这个人,性格就是如此,清白威严,平时连酒不喝的,虽是个战将,然在个人的生活上,却比寻常的儒生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,基本没有什么喜好,口腹之欲、女色、财货,一概不感兴趣,并且谨言慎行,乃至话也不多,用后世的形容来比喻,却如苦行也似。

    县寺的正堂坐北朝南。

    堂之西墙壁上,悬挂着大幅的地图。

    图中所绘的,便是豫州的形势,以及豫州周边,与豫州接壤的各州情形。不止豫州诸郡的城池、与豫州接壤的各州的城池,并且豫州境内的山川河流,悉在图中。

    观此地图,豫州境内,最西的是颍川郡,最东的是沛国,自颍川郡最西之轮氏县,到沛国最东之虹县,大体呈东西走向,长约八百多里;最北的是鲁国的汶阳县,此县在泗水的南岸,西与兖州的济北国接壤,东与泰山郡接壤;最南的是汝南郡的弋阳,弋阳在淮水的南岸,南与荆州的江夏郡接壤,东与扬州的庐江郡接壤,从最北到最南,也是约八百来里长,——当然,汶阳县与弋阳县不是南北正对的。

    由西往东,豫州的诸郡依次是颍川郡、北边的陈国与南边的汝南郡、陈国东北的梁国,以及沛国,和沛国北边的鲁国。凡总共六郡,辖县加在一起,八九十个,往昔太平年间,人口差不多有六百多万。於今当然是没有这么多的人口了,地方上也很久没有做过整体的人口普查,但粗略估算,怎么说,也还得有个三四百万人口,应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现在,汝南郡南部的十余县,被吕布占据;颍川郡、汝南北边的二十来县、陈国、梁国处於孙坚的治下。至於沛国和更北边,被包在兖州、泰山郡之间的鲁国,而下实是一个处於半自治,或言之,主要被地方豪强所统治的状态,另一个则已完全成了徐州方面的附属。

    豫州的此数郡,与兖州的数郡相同,都是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内,县城繁多。

    尤其颍川郡。

    颍川郡东西不到三百里,南北只有二百里,而就在这么快狭小的范围中,却竟有县十七个。

    那临得近的县,如荀贞的家乡颍阴,与北边长社县的县城只有四十里远,与东北的许县县城、东南的临颍县城、西南的颍阳县城,也是近似的距离。

    再如那颍川东南区域的郾、定陵、舞阳、昆阳四县,彼此的间距亦不过在五六十里左右,最西南角的舞阳,与在其西北的昆阳,两县城的距离最近,也是仅有四十里。

    四十里也好,五六十里也罢,这么短的距离,在太平年间,自是方便各县的士人们外出游历,谒见别县的名士,抑或拜访别县的亲友,但於战争年代,放到打仗上来说,却是极不利的,莫说骑兵,便是步兵,也可朝发夕至。

    而且颍川此郡,一马平川,基本无有什么高山阻碍,从地形上而言之,也是极不利於守卫的。

    如果一定要给颍川郡找一个在守御方面有利的条件的话,那就是颍川郡的河流倒是不少。此郡,可以说是整个豫州,乃至豫、兖两州,河网最为密集的一个郡。首先,颍川郡之所得名,是因为颍水,这条河发源自轮氏县的阳乾山,向东而流,贯穿了颍川整郡,这是一条河;其次,颍川的北边有潠(xun)水、洧(wei)水,南边有汝水,汝水又分出了好几条支流,总而言之,这大大小小的六七条河,把颍川郡的十七个县,大致分割成了六七块。

    但是,这只是从地图上看来的,是似乎有利於颍川防御的一面。

    放到实际上说,这个所谓的“有利”,其实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无他缘故,全是因这几条河流都不是大河,河面不宽,河水也不湍急,河水的两岸又皆平原,无险可扼,是以,如果敌人来攻,这几条河流顶多能起一个短暂的缓冲作用,用不了三两天,甚至连船都不用找、连桥都不用架,只需做足羊皮囊之类的浮具,敌军就可轻松渡涉了。

    颍川东南区域的昆阳、舞阳、定陵、郾,此四县,西南接壤荆州的南阳郡,东与汝南郡接壤,四县隔澧(li)水相望,昆阳、定陵、郾三县在澧水北岸,舞阳独在澧水南岸。
    第(1/3)页